在連續關註“學霸是怎樣煉成的”之後,今天請聽李淼教授為我們解析智商。
  側記
  號稱“最懂宇宙的中國人”的李淼,也是一位“不務正業”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是詩人,創作頗豐。他開闢文化專欄,談論文學。他喜歡用宇宙理論解釋生活。
  李淼曾獲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士學位和中國科技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後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波爾研究所學習,獲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先後在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布朗大學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在芝加哥大學費米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助理。留洋十年後李淼回國,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物理前沿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致力於弦論和宇宙學的研究。除了科研,李淼對文字有很深的理解,不僅樂於將自己關於物理的思考借文字傳播給公眾,還常吟詩作賦。他也喜愛精美家居和工藝品,喜愛養魚,對古典音樂也有濃厚興趣。李淼性格開朗,待人坦誠,在日常生活中,他一反學術中的嚴肅,說話間或爽朗大笑。
  他還寫博客,開微博,玩微信,粉絲數以萬計。他寫科普專欄,一寫就是十餘年……
  本期
  嘉賓
  李淼,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山大學教授,研究暗物質、黑洞和各種宇宙學的專家,也是知名的科學作家和詩人,作品《越弱越暗越美麗》很受歡迎。
  實錄
  智商就像美,不易說清楚
  我們常說這個人聰明那個人好笨,在微博這種群言無忌的地方,甚至經常罵對方是腦殘。不進入認真討論的語境,我們想當然地認為聰明或不聰明,智商是否足夠高,是不言自明的事。
  其實,智商就像美,並不容易說清楚,或者,乾脆說不清楚。
  智商,英文簡稱IQ,全稱Intelligence quotient,這個概念是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斯特恩創造的。最早測試智商的考試是法國心理學家比納和他的學生西蒙,在1905年設計出來的,那時更強調語言能力。比納的智商定義大約是心智年齡,但如何定義心智?什麼是一個標準的心智年齡?都是說不清楚的事情。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韋克斯勒在1939年提出他的智商測試方法,現在更為流行——先定義一個固定年齡群人口的平均智商為100,以15為一個標準差。標準差是一個數學名詞,假如你的智商在85到115之間,就屬於68%人群。如果你的智商在70到130之間,你屬於95%人群。假如你的智商高達145,那麼只有不到千分之二的人比你更聰明。據說愛因斯坦的智商達160,這偏離了平均水平四個標準差,5萬人里只出這麼一個聰明人。有人說某某數學家的智商高達230,這已溢出整個世界的人口了。所以,智商絕對有神話的一面,否則,人們為什麼會津津樂道?
  智商理論,一套一套
  有一個好玩的當今十大天才名單,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名列第一,他就是那位智商高達230的人。在這個名單中,前三名全是科學家,可見自然科學最牛。嗯,第一名陶哲軒是數學家,第二名和第三名都是物理學家。請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脫帽致敬。
  第四名羅斯納是一位劇作家,恭喜文科生。第五名卡斯帕羅夫是俄國國際象棋大師,智力競技項目終於進入名單了。第六名詹姆斯·伍茲,大家比較熟,美國男影星。事實上,我喜歡的朱迪·福斯特智商也很高。不過,我對這份名單很懷疑,因為美國人的比例太高。
  說起來,智商理論也是一套一套的。英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提出可變智力和固化智力,可變智力指的是解決新奇問題的推理能力,而固化智力指的是與知識和所受教育相關的能力,可變智力隨著衰老會退化,而固化智力則不會。
  作為一個跨界者,我有點沾沾自喜,你看,我有解決數學和物理問題的能力,因此我的可變智力不低。46歲後我寫詩甚至寫故事,可見我通過後天訓練獲得的能力也不低。你會質疑,寫詩的能力也是一種天生的能力啊!這我不否認,可是,語言能力與數理能力相反,隨著年紀的增長,不但不衰退,還越來越強,很像卡特爾提出的固化智力。
  關於天才的“1萬小時定律”
  坦率說,我對後天改變智商的信心不大。我不怎麼做智商測試,但也做過兩三次,每次的結果差不多,140左右,據說科學家的智商在130到150之間,看來我處於中游。如果愛因斯坦的智商只有160,我沒有必要為自己的智商著急,畢竟5萬人中就有一個愛因斯坦的智商,但一百年過去了,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天才只出了一個。
  智商能通過訓練提高嗎?似乎不能。研究表明,一個人在青春期的智商和成長到讀大學年齡時的智商有高度的相關性,這說明智商有很大程度的先天性。智商和遺傳有關嗎?似乎有一定關係,但沒有定論。
  非常特殊的技能應該有一定的先天性,例如音樂才能,但沒有後天持久的訓練,似乎很難達到專業水準。有一個所謂1萬小時定律,加拿大記者兼作家格拉德韋爾在其著作《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通過很多案例研究得出一個結論,任何專業技能不長期練習是不可能達到純熟地步的,這包括那些號稱天才的人。到底需要多長時間的訓練?至少1萬小時。這就是著名的1萬小時定律。
  異類,英文是outlier,是物理學中也常遇到的詞彙,意思是統計上的例外。成功人士是罕見的,所以也是異類。正因為罕見,我們才特別對那些天才感興趣。科學上有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高斯;文學上,有但丁、莎士比亞;繪畫上有達·芬奇、凡·高;音樂上有莫扎特、巴赫,等等。記得13年前我在英國買了一本書名為《理解天才》,作者分析了達爾文,發明火車的史蒂文森,愛因斯坦,法拉第,得出結論,天才是用功的結果。
  我傾向認為天才是存在的,但也覺得練習1萬個小時是天才實現自己的必由之路。我以為的那些自己經過努力也追趕不上的人,要麼是在我從事的行業之外(如莫扎特),要麼可能花了比我更多的時間“做練習”,如著名弦論家愛德華·威騰。無論如何,很難想象即使我做了同樣多的“練習”,我能夠成為威騰。
  格拉德韋爾註意到,亞洲的數字天才多,因為每個個位數在中文中只是一個音節,從1到9,甚至10也只有一個音節。但在英文中,3就是兩個音節,而那些一個音節的數字,發音也比中文複雜。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其中有一位一心二用的女生,記憶力超強,能夠記得與很多黑白琴鍵隨機對應的數字,當然她還能記得剛剛彈過的幾個音。
  格拉德韋爾的例子還有比爾·蓋茨,他從中學到大學二年級,由於機緣湊巧,肯定花了1萬個小時練習編程,否則很難想象他能夠那麼成功。
  苦練的是技能,而非智商
  我還覺得,足夠多的練習確實是能夠將一門手藝做好的必要條件。有人問我,你什麼時候覺得你變得聰明的?老實說,不是在考上大學之前,甚至不是在大學期間。我覺得我有兩個感覺明顯的變化,一是讀研究生期間,一是做博士後期間。假如我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每天花5個小時學習數學物理,那麼我總共花了大約1.5萬個小時,這麼多的練習才讓我知道什麼是物理研究。後來又花了1萬小時我才知道什麼是有效的物理研究。
  基於我個人的經驗,在科學研究領域,一個人博士畢業,只能算入了門,還算不上一個成熟的專家。正是基於這個考慮,我不會對一個研究生做太高要求。
  我記得徐靜蕾曾說到演員的辛苦,錶面很風光,背後不知多苦多累,她用了一句話,“盡看到賊吃肉,沒看到賊挨打”,很形象。
  成功的因素還有機會和環境,沒有這些,你也沒機會去做1萬個小時的練習。蓋茨有了父輩的支持,才可能在中學就能得到用計算機的機會。一個反例是Christopher Langan,一個智商高達195的人,最後只能在一個馬場工作,原因是他沒有得到機會。
  所以,1萬小時定律帶來的好消息是,如果你花了兩萬小時(我覺得在物理領域得有兩萬小時以上),如果你的智商只有120,你可以達到智商是150的人花了同樣多時間所達到的水平。壞消息是,如果你不成功,你只能抱怨自己沒有花足夠的時間。當然,也許你沒有好機會,例如沒有遇到一位好老師。
  以上談論的其實不是智商,而是技能。技能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成功的必備條件。
  有很多高智商沒進門薩
  高智商是否能夠保證你在某個領域成功?當然不能。費恩曼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一生對那些自稱高智商的人保持距離,有時甚至嘲諷他們。愛因斯坦生前不可能測試過自己的智商,不知道人們用什麼方法推測出他的智商。反正,這些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人的智商一定遠遠低於很多高智商者,更不用和那個前十名名單中的人比了。
  有人總會覺得科學家都是怪人,這種成見被火爆的美劇《生活大爆炸》推到極致,裡面的四位極客各有各的極品性格和愛好。謝耳朵是個普通人心目中極客的漫畫版代表。我有很多極端聰明的同行,也見過不近人情的極客,卻真沒見過通過嚴格計算決定自己沙發座位的人。
  能夠進入國際頂級智商俱樂部——門薩協會,智商高是不可懷疑的。我曾經買過一本門薩的題目集,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對的題目很少,當然,那都是高難題目。進入門薩的門檻有多高?根據可查的資料,通過考試證明你是人類中就智商來說是前2%的就可以了。門薩會員10萬人,可見很多高智商的人沒有進入門薩,要麼不知道這個俱樂部的存在,要麼不屑進入。
  據說香港人在做門薩考試時,80%的人可以通過,一方面說明這些人有備而來,另一方面是否證明瞭中國人的確很聰明?
  門薩會員的一般智商到底有多高?我查百度的門薩條,得到解釋說門薩會員的入會門檻智商要達到148,但是據說門薩會員Geena Davis的智商也是140,所以,資料並不可信。
  智商不等於智慧
  誰比誰傻多少?這是時代的一句名言,絕大多數人不認為高智商有什麼了不起。在某種意義上,智商高的確不等於將來的成就大。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們見過太多的長大了很失敗的神童。智商不等於智慧,充其量智商是小智慧而已,而我們尋常說的智慧是大智慧。
  研究科學在需要智商的同時更需要洞見和耐心,相信這三個因素都是形成智慧不可或缺的,因此愛因斯坦說過,也許最終決定一個人成就大小的不是聰明程度,而是他的氣質。氣質,也許就是洞見和耐心的綜合。
  最後,為了鼓勵一下我們自己,我要提一下教授的平均智商是和CEO們一樣的,在112-132之間,高於醫生、作家、電腦專家和工程師,後者是第二高的群體,在108-129之間。我記得一位不那麼有名的作家對我說過,寫作,是一件需要高度創造性的事情。
  很多高智商的人情商很低,我就是其中之一。那麼,是不是說情商真的完全不同於智商?我覺得情商與智商有一個很大的交集。高智商的人經常因為自己的聰明而過得比較順利,尤其在西方發達國家,因為那裡沒有過多的人情關係,所以那些聰明人不必對社交甚至人脈過度重視。不過,中國人都明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你看,學問和文章兩個詞彙的出現就足以說明,情商可以通過訓練獲得。
  《新民周刊》供稿、資料圖片  (原標題:李淼:智商的神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37kshzx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